今天一早,我們前往德川家著名的安產祈願神社——六所神社。通往神社的道路兩側滿是挺拔的松樹,樹皮紋理交錯,看起來宛如龍麟,美得令人駐足觀賞。六所神社的山門以紅與黑為基調,讓我想起了日光山輪王寺大猷院的莊嚴山門,氣勢十分壯麗。從車站方向望向參道與鳥居,透過鐵路平交道構成的視覺構圖,是一個極佳的拍照角度。
六所神社的歷史可追溯至鎌倉時代(西元1185年~1333年),為德川家(原本的松平家)歷代所崇敬的守護神社。德川家康幼年時期即常來此參拜,祈求安產與武運昌隆。至今仍保留了當年家康寄進的神寶與古文書,歷史價值非凡。
接著,我們來到東岡崎站,參觀站前廣場的德川家康銅像。這尊雕像矗立於高台之上,氣勢雄偉,彷彿守護著整個岡崎地區。家康出生於岡崎,是江戶幕府的創建者,因此岡崎市內各地處處可見與他有關的足跡。
我們隨後來到岡崎城公園,這裡是德川家康的出生地。雖然這次並未入內參觀岡崎城天守閣(上次已經造訪過),但我們在城內的龍城神社進行了參拜。龍城神社供奉著德川家康公,自明治時代(西元1868年~1912年)起便作為神格化的德川家康神社,深受當地人尊崇。離開神社後,我們簡單散步於名為「竹千代大道」的參道(竹千代為家康幼名),並前往附近一家著名的八丁味噌料理店岡崎カクキュー 八丁村用餐。
八丁味噌歷史悠久,據說自室町時代(約西元1540年左右)開始即由當地兩家老字號味噌商——「角久」與「八丁味噌」製造至今,是愛知縣的代表性發酵食品。然而,這次我們點的八丁味噌烏龍麵並不太合胃口,不是太硬就是太軟。或許是八丁味噌屬於色澤濃重、風味強烈的紅味噌,對於習慣清淡白味噌的台灣人來說口味稍顯偏重。
用餐過後,我們前往大樹寺。這座寺院創建於室町時代(西元1475年),屬於淨土宗,是松平家(德川家前身)長年來的菩提寺。德川家康年幼時曾在此接受修行,據說在他準備自盡時,受住持鼓勵而重新振作,為「厭離穢土,欣求淨土」的由來。
在家康臨終前,他下令將遺體暫厝於久能山東照宮(靜岡),一年後再移葬至日光東照宮(西元1617年)。不過,家康的牌位則被安置於其故鄉的這座大樹寺內。大樹寺的內殿供奉了德川家歷代將軍(一代至十五代)的牌位,據說是根據每位將軍的實際身高所製,極具歷史與文化意義。雖然這次我沒有進入內殿,但僅外觀即讓人感受到沉靜莊嚴的氛圍。可惜的是,可能由於經費不足,環境整理得不如東京的增上寺和京都的知恩院。
前往最後一站伊賀八幡宮之前,我們走在岡崎的路上,肚子突然像井之頭武郎一樣,強烈地感受到必須要吃點甜點才行。便前往いずみや青果店&パタプフ去試試當地人才知道的味道。果然沒有讓我失望,草莓蛋糕和奶油恰到好處的搭配不顯得油膩,鬆脆的底部讓口感有了多元的衝擊。更別提那誘人的栗子蒙布朗了,吃完一個還想再吃一個呢!
啊!還有店家自己做的義式冰淇淋Gelato,我們點了草莓、香草、開心果和蜜柑,最好吃的就是開心果,也是唯一有留下照片紀錄的好味道!
伊賀八幡宮隔壁的稻荷神社門口有一座百度石,上面有小狐狸! |
我們此行的最後一站是伊賀八幡宮。這間神社創建於室町時代(西元1470年左右),原為松平氏的氏神,後來受到德川家強力擁護。神社建築典雅,雕刻精細,是岡崎市內極具代表性的神社之一。由於時間較晚,再加上我們曾造訪過這裡,因此這次行程比較鬆散,只在外頭拍了幾張照片便離開。
晚餐原本打算在伊賀八幡宮附近找間餐廳解決,但臨時決定返回岡崎車站。我們以為岡崎車站會比東岡崎站規模大,選項更多,結果出乎意料,餐廳選擇不多,反而大多是居酒屋。
我們索性再度模仿《孤獨的美食家》的井之頭五郎,勇敢地走進了人生第一次的日本居酒屋。結果意外地滿足!生魚片握壽司新鮮美味,醋飯與魚肉緊密結合,毫不鬆散;海鮮天婦羅,包括魷魚、花枝與炸雞都外酥內嫩,風味絕佳。
這家居酒屋や台ずし 岡崎駅西口町的料理讓我們相當驚艷,甚至有點感嘆為什麼這樣的店在 Google 地圖上只有3.5顆星左右的評價。或許,是因為壽司師傅在我們面前咳了幾聲,既沒有用手臂遮掩,也沒有配戴口罩,讓人感到噁心,所以扣了衛生分數吧!可惜了這樣的好味道啊!
※規劃的路線圖請見名古屋賞櫻六日自由行 。寺廟和歷史的介紹來自於和 Copilot 的對話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