興正寺外商店街買茶器。 |
今天早上的第一站,是位於名古屋市中區的「真宗大谷派名古屋別院」,簡稱「東別院」。這裡是淨土真宗大谷派在名古屋的重要據點。
東別院與櫻花。 |
原本,淨土真宗的總本山只有一個,那就是京都的西本願寺(建立於1591年)。不過在江戶時代初期,德川家康(1543–1616)出於政治考量,選擇支持寺院內部的分裂。主要原因有二:一是透過分化強大的宗教勢力來達到「以宗制宗」的效果,二是藉由新設的東本願寺作為制衡西本願寺的手段,避免本願寺一家獨大,影響到幕府的統治穩定。因此,在1602年,家康支持分裂派的教如成立東本願寺,也就是後來的真宗大谷派,從而形成西本願寺(本願寺派)與東本願寺(大谷派)兩大派系的對立局面。
之後,家康的第九子——尾張藩初代藩主德川義直(1600–1650),將這支派系引進名古屋,設立名古屋別院,成為今日「東別院」的前身。寺內建築在二戰中曾被戰火摧毀,現今的伽藍大多為戰後重建,但依舊保存了宗派莊嚴沉穩的風格。
第二站,我們來到了名古屋的總鎮守「若宮八幡社」。這裡主要供奉的是応神天皇(西元4世紀末至5世紀初的傳說天皇,後來被尊為八幡神)、仁徳天皇與武内宿禰命。神社本身歷史悠久,據說最早可追溯至平安時代末期(12世紀)。比較特別的是,神社的三座鳥居並非呈直線排列、依序進入,而是彼此並列在橫向的同一平面上,這與像熱田神宮那樣的「三進式」鳥居排列方式大異其趣,設計上相當少見。
今天的最後一站是位於八事山上的「興正寺」。這是一座真宗興正派的重要寺院,創建於1688年(江戶時代中期),後來因獲得尾張德川家的護持而迅速壯大。整座寺院佔地非常寬廣,不僅有氣派的山門與五重塔,還有一整片林木蓊鬱的「興正寺公園」。我們造訪時,周邊正值櫻花季節,寺院後方的櫻花林正在悄悄綻放,讓人心曠神怡。
不過有點可惜的是,興正寺的左後方建了一座鐵塔,視覺上破壞了整體的古樸氣場,也讓風水格局受到影響。這讓我不禁聯想到東京的增上寺,背後矗立著東京鐵塔,同樣有一種「斬斷地龍頸脈」的暴力感,雖說政治角力難以避免,但總覺得有些可惜。
![]() |
以前去增上寺拍的照片。 |
※規劃的路線圖請見名古屋賞櫻六日自由行 。寺廟和歷史的介紹來自於和 Copilot 的對話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